Linux系统上常用软件集锦
[TOC]
概述
手写数字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经典项目,因为手写数字的随机性,使用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难以找到数字共有特征。在计算机视觉发展的初期,手写数字识别成为一大难题。
从我们之前讲解的视觉任务分类来看,手写数字识别是典型的分类任务,输入一张图片进行十分类。在现实生活中,手写数字识别也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。如下图,我们看到的邮编的识别,可以极大地推动产业自动化,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的精度甚至可以超越人类。
本次任务就是想建立一个模型,输入一张手写数字的图片,就能输出一个正确的分类结果。通过这样的一个实战项目,可以很好地帮我们巩固和理解我们之前讲过的卷积、池化等常用操作,也可以温习一下深度学习的基本流程。
数据准备
手写数字识别有通用的数据集MNIST,其中包含已经标注好的几万张手写数字,并且分好了训练集和评价集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一张图片进行可视化,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:
图像的shape为(1,28,28),是单通道图,图像的大小仅为28*28,它的标注为7。
通常对于一般项目来说,需要自己手写一个Dataloader来依次加载数据,返回图片和标注,供给训练的接口用于训练。这里考虑到我们入门的原因,直接使用写好的API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尝试不使用高级API,自己下载好压缩包手写一下Dataloader。
1 | train_loader = paddle.io.DataLoader(MNIST(mode='train', transform=ToTensor()), batch_size=10, shuffle=True) |
通过上面包装好的API,我们就加载好了训练集和评价集,可以供训练接口调用。
网络搭建
准备好数据之后,第二部也就是搭建卷积神经网络,卷积神经网络直接影响着模型的精度,这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。本次实战中,我们默认使用LeNet。LeNet是最早的卷积神经网络之一,诞生于1998年,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它的网络结构也非常简单,基本上为一个卷积层接着一个池化层,最后通过两个全连接层输出一个[1,10]的矩阵。全连接层我们之前没有介绍过,它通常用于拟合一些批量数据,比如有很多散点,拟合出一条曲线。它的结构如下:
也就是说每一个输出和前面一层的所有参数都相关,它的数学表达其实就是乘上一个变换矩阵再加上偏差,得到输出矩阵。为什么图像中大量使用卷积层,很少使用全连接层呢?这边留给大家课后自己思考。
LeNet使用Paddle复现代码如下:
1 | import paddle |